•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山西高校

常乃军在我校第二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时间:2016年12月03日 信息来源:大同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坚持改革创新   加快内涵发展
为建设区域知名   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西大同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6年11月26日)
 
常  乃  军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大同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山西大同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理念,顺应“创一流”和转型发展趋势,锐意改革,奋力进取,推动“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的背景下召开的。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内涵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区域知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工作回顾
  我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六年,是学校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六年。六年来,省委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校党委始终紧扣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引,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坚持依法治校,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和建设能力,圆满完成了首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
  (一)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思想理论武装得到加强。坚持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不动摇,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组织办学理念大讨论,增强思想统一,激发了干部师生的创业意识和奋斗精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
   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进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和处级干部轮岗制度。调整处级干部141人次(选拔52人),其中选拔任用40岁以下干部15人、硕士以上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干部45人,处级干部的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组织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处级干部培训,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得到贯彻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机制运行良好。调整设置基层党委(直属党总支)26个,党总支47个,党支部193个,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保证质量,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六年来共发展新党员4557人。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述廉活动和评比表彰活动,监督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7个基层党组织、3 名党员受到省级表彰,117个基层党组织、826名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受到校党委表彰。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积极推进,创新以“两微”为特色的思想工作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处级干部包班制和党员帮扶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落实了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开展了预防性警示教育和专项教育,坚决反对“四风”,八项规定精神得到贯彻落实。坚持挺纪在前,实施了干部廉政谈话制度。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督,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和行风评议,加大执纪问责力度,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二)突出发展主题,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六大战略,实现三大突破”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培养人才是根本、服务社会是目标”的办学理念,突出内涵发展,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显著提升。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中心地位得到保障,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与“三个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考研率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建模、科技、英语、体育、艺术类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转型发展思路、教学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教育部专家组充分肯定。
    学科专业初显特色。瞄准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机遇,突出工科、医科等应用学科群建设,在煤炭、化工、医药、电子、商务经济等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教师教育、煤炭工程和云冈文化等学科形成一定特色。本科专业增加到65个,建成3个国家级、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成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省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市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
    人才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差异化人才政策,打造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双高”人才比例大幅上升,高层次特殊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青年教师培养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实行绩效考核,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科技服务能力增强。科研立项、授权专利、论文论著、成果奖励数量质量均取得明显突破。六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部委项目2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7项。SCI、EI收录论文613篇。建成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同煤、阳煤等大型重点企业联合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与39个地方政府(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功对接120个项目。学校科技竞争力全省本科院校排名第9位,人文社科竞争力排名第7位。2015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山西省高校第9位。上海软科“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我校排名全国第222位(山西省第8位)。 
   (三)完善治理结构,办学实力得到增强
    深化管理改革。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颁布《大同大学章程》;推进校院两级管理、院系机构设置改革,新增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艺术学院分设为音乐、美术两个学院,心理系并入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煤炭工程学院分设为机电工程学院、煤炭工程学院和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方案已获通过,院系结构调整和布局正在不断优化;引入精细化管理,后勤管理、职称评审、人事分配等改革深入开展,学校管理水平、工作效能得到提升。  
    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增教学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花园式校园初步建成。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决算收入从3.59亿元增加到6.12亿元,累计获得2.7亿元财政专项资助,财务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新增固定资产10.54(含房屋建筑物8.8亿)亿元,其中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0.9亿元;新增图书、期刊51万余册。建成教务、科研和财务管理等多个系统平台,智慧校园建设正在启动。
    注重改善民生。新建职工住房1162套,教职工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绩效工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开展师生扶贫济困工作,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累计发放各种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及社会资助2亿多元,资助学生4万多人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师生出行和生活更加便捷。  
    优化育人环境。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特色品牌,学校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平安校园”创建成绩突出,连续4年获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对外合作交流持续扩大,与部分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英俄等国部分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工作均取得明显进展,外部办学环境进一步优化。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学校正式融入“乌大张”长城金三角人才互动、学术交流、技术产业升级等合作平台。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六年,是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的六年,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六年,也是办学实力水平显著提升的六年。学校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抓住发展中的机遇,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书写了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篇章。六年来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实践告诉我们:
  ——要始终突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要始终紧抓发展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用发展迎接挑战,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激发动力,才能统筹兼顾学校各方面、各环节工作,推进学校实现科学发展。
  ——要始终坚持改革推动。改革是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使学校事业充满活力,不断实现突破和跨越。
  ——要始终激发师生潜能。广大师生员工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潜能,只有切实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巨大正能量,推动学校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迈进。
   这些经验是学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凝练和概括,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深深感到,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团结拼搏,离不开广大党员的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把握高等教育大势,抢抓学校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关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骆惠宁同志为班长的新一届省委,着眼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顺应发展大势,高等教育也开启了全新的战略布局和改革思路。今后五年,是学校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高等教育大势,谋划战略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是我们新的使命和担当。
  (一)国家“双一流”方案的实施,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新思路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双一流”方案奠定了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内涵发展道路。
   多年来,我校围绕内涵发展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三个能力”建设,由扩大规模向提升质量转变、由趋同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初步形成一批专业群,多科性专业优势正在显现。教学规范化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专业设置趋同化,与地方经济建设“两张皮”现象明显;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不平衡,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带头人和高水平团队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少;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与提升。特别是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极大地制约着学校的改革发展步伐,内涵发展与提升层次的任务十分艰巨。
  “双一流”建设方案主要针对国内一流大学提出,但各高校都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可以立足于学科门类齐全、特色发展选择余地大、内涵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优势,从中寻找改革的支点,寻求适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内涵发展路径,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实现特色定位和体系优化,不断创新学校内涵发展新思路。
  (二)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学校转型发展指明新路径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典型之举。随着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地方本科高校进一步坚定了转型发展的信心。山西省明确了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思路,提出构建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施“六大产业工程”,打造产业集群;大同市提出培育转型升级新优势,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为龙头、以非煤工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省市规划布局与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契合一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校转型发展已经迈出了新步伐。明确了向应用型转变的办学定位和思路,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教融合、产教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与挂职锻炼、职称评审、与企业行业共建专业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应用性专业集群初步形成,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见成效。2015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与此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应用型人才规格有待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社会应用型数据支撑不够,课程体系缺乏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重构。产学研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层次较低。特别是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划分缺陷、高校类别含混、大学制度缺陷,给我校转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评价体系和发展规模等带来思想、理念冲击。加上作为地方性院校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办学视野不够开阔,办学理念不够超前,主动开放、全面开放、深度开放不足,发展的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
   在国家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际,我们要紧紧把握省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机遇,果断决策,大胆启动转型发展工作,在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和实践,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三)高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为学校创新发展增添新动力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高校综合改革主要聚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改革等关键领域。在高校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的价值创造能力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校要真正成为人才汇聚、技术升级、产业模式创新的策源地,必须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下决心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我校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开展“改革推动年”主题活动,实施“一院一品”等综合教育改革,广大师生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改革带来了效益,也遇到了瓶颈。两校区办学造成资源相对分割,资源共享难以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专业归属、教师归口不尽合理,教师团队合作不足,教学管理难度较大等等。问题是制约,也是求变的声音,更是改革的动力。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宏观政策机遇,立足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特色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努力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改革是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利益蛋糕,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更要有这个决心!
  (四)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为学校协调发展营造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出了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从严管党治党成为政治新常态。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传达了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组织凝聚力明显增强。特别是2014年以来,通过省委巡视组的巡视和省审计厅的审计,组织专项检查和整治,经受了一次深刻的党风廉政教育,围绕强化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全校上下反腐倡廉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自觉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严治党是责任所系、发展所需、问题所逼,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课题。我校干部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政策水平较低,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较弱;干部教育培训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形势,考核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个别党员和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不足,一些教职员工师德育人意识和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不够,方式滞后、方法单一,新科技新媒体的利用还不够到位等等。
  新常态、新任务、新要求,都直指一个主题:驰而不息强党建。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校党委把握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方向,有利于推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为学校协调发展创造新生态、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同志们,当前全校上下共谋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充满了对美好“同大梦”的期待和向往。居安思危,我们必须看到差距,正视问题;机遇难得,我们必须抢占先机,迎难而上,用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谋划新思路,确立新目标,争创新优势。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变革的新机遇,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中蕴藏的创造力,就一定能在学校跨越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同大的振兴崛起!
  三、谋划未来建设新蓝图,共筑跨越发展“同大梦”
    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学是青年的梦想、成才的摇篮,我们为能从事大学教育感到自豪和骄傲,但同时,我们也肩负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使我校到本世纪中叶,跻身国内知名高校行列。
  第一步,强基础。从2016年到2020年,实施好“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20个特色优势明显、服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学科,其中3—5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行列。学校成为服务“乌大张”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源地,学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基本建成省内一流、区域驰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提实力。从2021年到2030年,10—15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行列,3—5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前列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内一些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学校成为省内一流高校,建成区域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第三步,见成效。从2031年到本世纪中叶,学校创优占先,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学校成为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今后五年,是学校“三步走”战略的打基础阶段,也是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教育发展大势,回应社会实践要求,坚持“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两条主线,紧扣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强化内涵建设,坚持改革推动、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确保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要围绕“巩固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夯实三大机制、走好四条路子、实现五大发展”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八大工程”,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的“三大目标”:
  建设美丽同大。以环境优美为目标,打造风景秀丽、清新整洁的校园环境;以特色育人为追求,形成寓意深邃、“会说话能育人”的人文景观;以陶冶情操为至上,铸熔高雅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品牌;以塑造品格为目的,凝练具有同大风格的大学精神。以美丽动人的校容校貌,展现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设强力同大。以本科教育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实现硕士授权单位为重点,强化内涵建设,使学校整体达到科技创新能力强、服务综改能力强、人才支撑能力强,使学生达到就业竞争力强、服务社会能力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社会知名度明显提升。
  建设和谐同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制度健全、效能提升为目标,营造公平、高效、便捷的服务软环境;始终关注和改善民生,激发培育校园正能量,建设平安幸福校园,形成干群同心、人心思齐、和谐有序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三步走”战略和“三大目标”是全体同大人的奋斗理想,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引。我们有信心去实现这个目标,也有能力去完成这个目标,更有责任和担当去履行好这个光荣的使命!
  四、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学校工作新发展
  六年来,在学校首次党代会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校顺利实现了扩大规模和厚植基础的新发展,今后五年,我们要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实现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新转变。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放眼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大趋势,坚持补短板、强优势、显特色,变中求进促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一)突出质量提升,内涵发展走出新道路
  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以内涵发展为根本,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真正走出切合我校实际的内涵发展新道路。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办学能力、社会需求为依据,以输出为导向,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按照即将出台的专业类国家标准体系加强专业建设,以教育部审核式评估的“五个度”为标准,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确保学生深造有基础、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发挥在线课程作用,加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课程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形成同大德育特色。强化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体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实施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行业标准对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培育优势学科,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突出特色和局部优势为主抓领域,形成我校的重点优势学科。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搞好学科项目规划,重点扶持省校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已有重点建设学科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统筹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整合培育新的校内应用学科专业群,巩固和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构建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互相支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格局,若干学科跨入省内一流前列、国内一流行列。加强学科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研究所、研发中心、产学研创新基地、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和实验室共建力度。瞄准学科前沿,凝练新的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培育新的重点学科生长点。力争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予点的申报和建设上实现突破。
    继续加大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力度,加强科研立项管理,坚持扶优扶特。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优化投入结构,强化跟踪问效。贯彻“2011协同创新计划”,开展协同创新,强化学科与行业产业对接,推进多层面、广角度的协同创新,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收获。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要加大对附属医院建设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加强与大同市政府协调合作,建好大学科技园。
   (三)落实人才战略,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增强人才战略意识、储备意识,增强人才工作主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和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实施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高素质青年后备人才。搭建创新人才平台,完善人才配套政策,确保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
  加强人才队伍管理。以师德学养为核心,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健全完善各类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分类考核指标体系。突出教学业绩,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四) 调整优化结构,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适应增强竞争实力、提升办学水平需要,完善学校综合改革设计方案,统筹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坚持全面综合改革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的有效结合,既要在治理架构、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评价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综合推进,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干部人事制度、校院两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重点推进与突破。正确处理重点改革与一般改革的关系、整体改革与局部改革的关系、长远目标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从转型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角度,调整院系布局;从服务和服从教学科研实际需要出发,面向教学科研要求和师生需求设立和调整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级,强化服务职能,规范部门职权。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及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教学科研资源统筹配置和竞争获得相结合的分配机制,改变资源分配不公、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健全奖惩与绩效激励机制,激活各类人才潜力并发挥其效力。
   (五)强化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创出新特色
    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要把“文化引领”作为培育、传承学校发展孕育的独特的精神品质,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各个层面,渗透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体现到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主动引领社会,承担起高校建设和谐社会所应肩负的责任。
    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努力打造大文化育人环境。坚持不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推进“四校联创”工程,创建“文明校园”,推动师生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创建“文化校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创建“平安校园”,完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创建“智慧校园”,优化校园管理和服务体系。总结凝练“同大精神”,使之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推动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
   (六)完善治理体系,办学水平得到新提升
   大学治理体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标志,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实施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要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学校长远发展集聚潜力;以学校治理结构的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校长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以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岗位责任的完善,凝聚师生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根本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标志的核心办学理念和大学治理体系架构,形成大学治理体系的宏观准确定位。构建科学、规范、健全、完善的大学治理制度体系。树立“学院办大学”的理念,进一步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和环节,精简管理层次,缩短工作流程,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真正体现大学的“无为而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代会制度这个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群团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党外人士参与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相关制度,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地位,汇聚起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改善表现新作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脚点就在于“共享”,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这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大同大学正式挂牌十年,每一个见证了学校发展历程的同大人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也为学校今天的发展感到自豪。要不失时机地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校园发展环境,改善生活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完善健康保障,优化健康服务。要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解决职工生活困难。要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多办实事、好事、普惠师生的大事,切实增强同大师生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做出的庄严承诺!
  (八)全面从严治党,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
  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更以忠诚担当、攻坚克难为题,分析总结了我省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沉痛教训和深刻启示,提出了“加快山西步伐”、“走出山西路径”、“彰显山西气魄”、“交上山西答卷”、“体现山西担当”治晋理政新境界的庄严宣誓。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压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打造学校改革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毫不动摇地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完整系统地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通过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及专题培训等平台,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定政治信仰,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行动的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创新学习教育形式,坚持“干部教、教干部”,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登台讲党课成为常态。充分运用各种新型媒体渠道和手段,增强学习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标杆示范作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深入人心,成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指引和动力。
    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积极改善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继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述廉制度的落实,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以提高履职能力、助力学校发展为目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情系师生、服务群众为任务,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丰富党建内容、创新活动载体为重点,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做好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严肃党内各项组织生活,严格规范党员行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党员牢记身份,增强意识,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保持先进本色。
    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委及常委会议事决策制度,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严格按照好干部的标准选拔配备干部,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的核心理念,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加大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干部培训方式,突出能力素质提升,校内外结合,多平台考验,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才实相符、效能突出的干部队伍。以理论联系实际好、团结协调配合好、勤政廉政表率好、民主决策成效好、联系群众形象好为标准和要求,鼓励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争先创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进一步加强党内各项法规的贯彻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党内各项制度。要贯彻《党章》要求,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决策部署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党内已有法规的监督执行,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体的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管理措施,做到依法依规治党,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全面贯彻执行《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为基本,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权力,使制度约束覆盖权力行使的各个领域,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以铁一般的担当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作风建设事关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会对群众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要认真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作风建设,坚持不懈纠正“四风”, 各级党员干部既要“声音”到基层,又要“身体”到基层,更要“心事”到基层,使优良党风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发挥引领凝聚作用,要做到头顶有戒、心中有数、眼里有活、手上有招、脚下有根,铸就过硬作风。学校“十三五”规划和本次党代会对我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蓝图宏伟,鼓舞人心,但这不是我们的空口许诺,要实现它、完成它,坐而论道不行,冷眼旁观不行,需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努力。面对我们的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不仅要有担当的意识,更要有担当的行动,不回避困难,不躲避矛盾,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职责,心系学校,心系师生,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之中,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满怀信心地创造同大的美好未来!
    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同大学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伟大的事业召唤着昂扬奋进的斗志,神圣的职责激励着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我们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也是继往开来的接力者和火炬手。回首过去,我们有全体师生用努力和行动展示的同大自信,展望未来,是我们基于形势把握的发展自信。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为落实好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区域知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刘洪在我校第二次党代会上的纪律检查工作报告
下一篇:冯锋校长深入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调研
(作者:佚名 编辑:大同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